园林水景工程的生态设计

日期:2020-04-07 / 人气: / 来源:云南喷泉网

园林水景工程的生态设计

1.1园林景观是个容器,主角是人,是提供给人来使用的。景观有了使用者创造出来的气氛它才美。人的身体尺度、空间活动范围、心理承受能力等诸多因素是设计前提,景、水、植物、场所、空间等的设计都应以人的活动为出发点的。一个好的水景设计应当达到人与自然的融合,追求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提供给人舒适感、安全感、健康的生活环境。人体85%是水,跟水融为一体,就会感受到它的灵性。水景设计理念不仅要考虑到“观赏”,还要考虑“用景”。通过入水踏步,亲水平台,漫水桥,斜坡绿地等空间处理手法,为人类的亲水性提供充足的场所。驳岸是亲水景观中应重点处理的部位,规则几何式池岸一般处理成人们坐的平台,它的高度应该以人们的坐高为标准,池面距离水面也不要太高,以人手能触摸到水为好。不规则池岸高低,随地形起伏,不受限制,形式自由,岸边石头供乘坐树木可以纳凉。岸这时缩短了人与水的距离满足了亲水的需求。水给人柔美的同时,也是深浅莫测充满危机的,注意护岸的设计,护岸分别有垂直式护岸、倾斜式护岸、台阶式护岸、人工沙滨。栅栏是防止掉入水中的安全设置,特别是深水区外围更要注意设计,但不要过分追求安全性而设置很多栅栏,会失去水景的固有活力。


1.2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地理资源和当地文化资源


针对不同地域的自然特征,人文特点,周围环境的不同,把人文景观、地方文脉一同考虑到水景设计中,提高住区的文化内涵。在多雨地区可以将区域内的雨水通过收集,处理应用到水景中,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在干旱地区,以小取胜,多采用点状、线状水体。艺带性的巧妙设计,不在乎以量取胜,要因地制宜设计不同的水景观。在水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以最小的水量制造出最漂亮的水景应该设计师的努力方向。如上海太空小花园,水景系统是德国人制作的,36小时循环一次,循环利用只要补充一点蒸发水就可以。


1.3生态化,创造湿地景观并与绿地系统融合


引入湿地景观是在住区内引入人工湿地的建设,是对于人造水景水质改善的另一个有效办法。运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可追溯到1903年,建在英国约克郡earby的被认为世界上第一处用于处理污水的人工湿地连续运行直到1992年,目前,人工湿地因其优良的水质净化功能,已在多方面得到应用。其次,与绿地系统融合,保护~定宽度的自然生态和绿化用地,以植物造景为主,强调整体性,形成一条连续的绿色走廊。水系周围绿化可以防止水土流失,维持水系地貌特征,绿色植物强大的根系是滨水区岩石、土壤天然的固结网。如果没有人工驳岸岸线的维护,绿化带一旦破坏,水对岸线侵蚀,会导致景观变迁,河流改道,甚至危及安全。绿化还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调节改善小气候;吸收,隔挡噪音。水和绿化浑然一体的水景观,兼容二者的性质,可形成舒适怡人的环境和美丽的景色。


2生态设计方法


2.1水源选择与水质处理


景观水体的水源应优先选择再生水和径流雨水,再生水作为补水水源时一般会在补水水源进入景观水体前采取一定的净化措施,比如在景观水体前端设置高效垂直流人工湿地,通过物理沉降、根系阻截、化学沉淀、土壤及植物根系表面的吸附以及微生物代谢等协同作用,使污染物和营养物质被吸收或分解,水质得到净化。也可以设置前置塘或水生植物等净化进入景观水体的径流雨水,进行净化和初期处理,使补水水源的水质得到进一步净化。无论是选择再生水或是径流雨水作为景观水体补水水源,在进入水体时水质应满足景观用水标准,为景观水体的水质保障打好基础。


传统水景治理方法有物理方法(包括引水换水、循环过滤、底泥疏浚、曝气充氧)、化学方法、微生物方法、水生动植物系统修复和生物浮岛等方法,传统水景治理方法,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各种弊端,水景住宅的用水成本及水质养护一直是一个难点问题。由于目前水景住宅设计中普遍存在设计与治理缺少同步考虑,一般的景观水体(如人工湖,人工池塘等)大都未按自然水体设计,是一个基本封闭的系统,基本上没有自净能力。且其内部结构不合理,加上外来物质的输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产生富营养化,最终使水体变得混浊不堪,甚至发臭、发黑,严重影响水体美观。对于人造水景而言,水体变质除设计不合理外,“死水”是最大原因。由于把自来水、地下水等用于景观水体更换与维护,费用太高,所以有时只能眼看着水质变坏而无能为力。中水回用的最大作用是在替代。假如环境用水,如绿化、河湖用水,冲洗马路,降尘用水,冲洗车辆、冲厕所的杂用水等考虑使用中水替代,将大大减少清洁水源的消耗。中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活水”。由于中水的产生是不间断的,这些中水补充至景观用水中后,无疑经过循环,可令“死水”复活,从而使景观水体水质得到很大改善。


相比较而言,nars(naturalaquascaperestorationsystem)自然水景系统,作为应采用较为科学的综合设计和治理的办法之一,以较低的成本营造一个长期清澈、自然的水体景观,它的治理方式主要包括:nars底质综合治理、nars水质综合治理、nars微生物菌群、nars水生动植物系统和其它措施(如突变事件而导致的水质变化等),综合了各种水景生态设计和综合治理技术,并同时承担设计和治理,避免了传统水景中先设计后施工再治理的弊病,也节省了大量的工程费用。


2.2水岸景观设计


主要包括景观水体水面的景观营造和生态堤岸的营造。水体水面的景观营造主要是根据本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所选择水源的水质来决定。根据景观水体中不同水深配置能适应本地气候、对水质有净化作用同时又能起到景观效果的水生植物,在水深小于0.3m的水域,种植干屈菜、地肤、水蓼、三棱草、慈姑等浅水植物;水深大于0.3m小于0.6m的水域,种植芦苇、菖蒲、水葱等挺水植物;而在水深0.6m~1.0m左右的水域,可种植睡莲、荷花等沉水植物,并可根据需要和水面的大小不同布置植物网箱,以控制水生植物的生长范围,满足景观空间形态的需求。而且景观水体中心可放置生物浮岛,并根据当地气候特征种植适合的植物,利用土壤和植物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吸收分解来对水体进行净化,生物浮岛既增加了食物链的长度又可起到景观的用。


生态堤岸的营造有多种方式,包括自然原型驳岸和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对于坡度缓或腹地大的河段,可以考虑保持自然状态,配合植物种植,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如种植柳树、水杨、白杨、揍树以及芦苇、芭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生长舒展的发达根系来稳固堤岸,加之其枝叶柔韧,顺应水流,增加抗洪、护堤的能力。我国传统的治河六柳法即是这方面的总结。对于防洪要求较高、而且腹地较小的河段,在必须建造重力式挡土墙时,也要采取台阶式的分层处理。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大的抗洪能力,如将钢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原木制成梯形箱状框架,投入大的石块、或插入不同直径的混凝土管,形成很深的鱼巢、再在箱状框架内埋入大柳枝、水杨枝等;邻水则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中生长出繁茂、葱绿的草木。但是最主要的目的是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保障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和谐统一,保护堤岸,固土、防止雨季水土流失;其次是对进入景观水体的雨水进行过滤、渗透和净化,既对进入景观水体的雨水进行预处理,以保证进入景观水体的水质,同时起到造景的作用,使整个生态堤岸具有生态和景观双重效果。


水体设计应从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增加可利用的水源总量,如污水回收、中水利用等措施:另一方面要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在景观生态设计中,要从生态因素方面对水进行处理,一般集中在水质的清洁、地表水循环、雨水收集、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水的动态流动以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方面。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充分利用湿地中大型植物及其基质的自然净化能力净化污水,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动植物生长,增加绿化面积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有利于良性生态环境的建设。在水体型态设计时,应尽量符合水体的自然弯曲型态,避免死角区域的存在,并随地形和功能力求做到收放有致,以符合美学原则中的和谐、自然均衡原则。


水体设计应从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增加可利用的水源总量,如污水回收、中水利用等措施:另一方面要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在景观生态设计中,要从生态因素方面对水进行处理,一般集中在水质的清洁、地表水循环、雨水收集、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水的动态流动以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方面。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充分利用湿地中大型植物及其基质的自然净化能力净化污水,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动植物生长,增加绿化面积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有利于良性生态环境的建设。在水体型态设计时,应尽量符合水体的自然弯曲型态,避免死角区域的存在,并随地形和功能力求做到收放有致,以符合美学原则中的和谐、自然均衡原则。


园林景观是个容器,主角是人,是提供给人来使用的。景观有了使用者创造出来的气氛它才美。人的身体尺度、空间活动范围、心理承受能力等诸多因素是设计前提,景、水、植物、场所、空间等的设计都应以人的活动为出发点的。一个好的水景设计应当达到人与自然的融合,追求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提供给人舒适感、安全感、健康的生活环境。人体85%是水,跟水融为一体,就会感受到它的灵性。水景设计理念不仅要考虑到“观赏”,还要考虑“用景”。通过入水踏步,亲水平台,漫水桥,斜坡绿地等空间处理手法,为人类的亲水性提供充足的场所。驳岸是亲水景观中应重点处理的部位,规则几何式池岸一般处理成人们坐的平台,它的高度应该以人们的坐高为标准,池面距离水面也不要太高,以人手能触摸到水为好。不规则池岸高低,随地形起伏,不受限制,形式自由,岸边石头供乘坐树木可以纳凉。岸这时缩短了人与水的距离满足了亲水的需求。水给人柔美的同时,也是深浅莫测充满危机的,注意护岸的设计,护岸分别有垂直式护岸、倾斜式护岸、台阶式护岸、人工沙滨。栅栏是防止掉入水中的安全设置,特别是深水区外围更要注意设计,但不要过分追求安全性而设置很多栅栏,会失去水景的固有活力。


1.2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地理资源和当地文化资源


针对不同地域的自然特征,人文特点,周围环境的不同,把人文景观、地方文脉一同考虑到水景设计中,提高住区的文化内涵。在多雨地区可以将区域内的雨水通过收集,处理应用到水景中,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在干旱地区,以小取胜,多采用点状、线状水体。艺带性的巧妙设计,不在乎以量取胜,要因地制宜设计不同的水景观。在水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以最小的水量制造出最漂亮的水景应该设计师的努力方向。如上海太空小花园,水景系统是德国人制作的,36小时循环一次,循环利用只要补充一点蒸发水就可以。


1.3生态化,创造湿地景观并与绿地系统融合


引入湿地景观是在住区内引入人工湿地的建设,是对于人造水景水质改善的另一个有效办法。运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可追溯到1903年,建在英国约克郡earby的被认为世界上第一处用于处理污水的人工湿地连续运行直到1992年,目前,人工湿地因其优良的水质净化功能,已在多方面得到应用。其次,与绿地系统融合,保护~定宽度的自然生态和绿化用地,以植物造景为主,强调整体性,形成一条连续的绿色走廊。水系周围绿化可以防止水土流失,维持水系地貌特征,绿色植物强大的根系是滨水区岩石、土壤天然的固结网。如果没有人工驳岸岸线的维护,绿化带一旦破坏,水对岸线侵蚀,会导致景观变迁,河流改道,甚至危及安全。绿化还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调节改善小气候;吸收,隔挡噪音。水和绿化浑然一体的水景观,兼容二者的性质,可形成舒适怡人的环境和美丽的景色。


2生态设计方法


2.1水源选择与水质处理


景观水体的水源应优先选择再生水和径流雨水,再生水作为补水水源时一般会在补水水源进入景观水体前采取一定的净化措施,比如在景观水体前端设置高效垂直流人工湿地,通过物理沉降、根系阻截、化学沉淀、土壤及植物根系表面的吸附以及微生物代谢等协同作用,使污染物和营养物质被吸收或分解,水质得到净化。也可以设置前置塘或水生植物等净化进入景观水体的径流雨水,进行净化和初期处理,使补水水源的水质得到进一步净化。无论是选择再生水或是径流雨水作为景观水体补水水源,在进入水体时水质应满足景观用水标准,为景观水体的水质保障打好基础。


传统水景治理方法有物理方法(包括引水换水、循环过滤、底泥疏浚、曝气充氧)、化学方法、微生物方法、水生动植物系统修复和生物浮岛等方法,传统水景治理方法,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各种弊端,水景住宅的用水成本及水质养护一直是一个难点问题。由于目前水景住宅设计中普遍存在设计与治理缺少同步考虑,一般的景观水体(如人工湖,人工池塘等)大都未按自然水体设计,是一个基本封闭的系统,基本上没有自净能力。且其内部结构不合理,加上外来物质的输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产生富营养化,最终使水体变得混浊不堪,甚至发臭、发黑,严重影响水体美观。对于人造水景而言,水体变质除设计不合理外,“死水”是最大原因。由于把自来水、地下水等用于景观水体更换与维护,费用太高,所以有时只能眼看着水质变坏而无能为力。中水回用的最大作用是在替代。假如环境用水,如绿化、河湖用水,冲洗马路,降尘用水,冲洗车辆、冲厕所的杂用水等考虑使用中水替代,将大大减少清洁水源的消耗。中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活水”。由于中水的产生是不间断的,这些中水补充至景观用水中后,无疑经过循环,可令“死水”复活,从而使景观水体水质得到很大改善。


相比较而言,nars(naturalaquascaperestorationsystem)自然水景系统,作为应采用较为科学的综合设计和治理的办法之一,以较低的成本营造一个长期清澈、自然的水体景观,它的治理方式主要包括:nars底质综合治理、nars水质综合治理、nars微生物菌群、nars水生动植物系统和其它措施(如突变事件而导致的水质变化等),综合了各种水景生态设计和综合治理技术,并同时承担设计和治理,避免了传统水景中先设计后施工再治理的弊病,也节省了大量的工程费用。


2.2水岸景观设计


主要包括景观水体水面的景观营造和生态堤岸的营造。水体水面的景观营造主要是根据本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所选择水源的水质来决定。根据景观水体中不同水深配置能适应本地气候、对水质有净化作用同时又能起到景观效果的水生植物,在水深小于0.3m的水域,种植干屈菜、地肤、水蓼、三棱草、慈姑等浅水植物;水深大于0.3m小于0.6m的水域,种植芦苇、菖蒲、水葱等挺水植物;而在水深0.6m~1.0m左右的水域,可种植睡莲、荷花等沉水植物,并可根据需要和水面的大小不同布置植物网箱,以控制水生植物的生长范围,满足景观空间形态的需求。而且景观水体中心可放置生物浮岛,并根据当地气候特征种植适合的植物,利用土壤和植物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吸收分解来对水体进行净化,生物浮岛既增加了食物链的长度又可起到景观的用。


生态堤岸的营造有多种方式,包括自然原型驳岸和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对于坡度缓或腹地大的河段,可以考虑保持自然状态,配合植物种植,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如种植柳树、水杨、白杨、揍树以及芦苇、芭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生长舒展的发达根系来稳固堤岸,加之其枝叶柔韧,顺应水流,增加抗洪、护堤的能力。我国传统的治河六柳法即是这方面的总结。对于防洪要求较高、而且腹地较小的河段,在必须建造重力式挡土墙时,也要采取台阶式的分层处理。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大的抗洪能力,如将钢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原木制成梯形箱状框架,投入大的石块、或插入不同直径的混凝土管,形成很深的鱼巢、再在箱状框架内埋入大柳枝、水杨枝等;邻水则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中生长出繁茂、葱绿的草木。但是最主要的目的是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保障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和谐统一,保护堤岸,固土、防止雨季水土流失;其次是对进入景观水体的雨水进行过滤、渗透和净化,既对进入景观水体的雨水进行预处理,以保证进入景观水体的水质,同时起到造景的作用,使整个生态堤岸具有生态和景观双重效果。


水体设计应从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增加可利用的水源总量,如污水回收、中水利用等措施:另一方面要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在景观生态设计中,要从生态因素方面对水进行处理,一般集中在水质的清洁、地表水循环、雨水收集、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水的动态流动以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方面。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充分利用湿地中大型植物及其基质的自然净化能力净化污水,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动植物生长,增加绿化面积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有利于良性生态环境的建设。在水体型态设计时,应尽量符合水体的自然弯曲型态,避免死角区域的存在,并随地形和功能力求做到收放有致,以符合美学原则中的和谐、自然均衡原则。


水体设计应从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增加可利用的水源总量,如污水回收、中水利用等措施:另一方面要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在景观生态设计中,要从生态因素方面对水进行处理,一般集中在水质的清洁、地表水循环、雨水收集、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水的动态流动以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方面。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充分利用湿地中大型植物及其基质的自然净化能力净化污水,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动植物生长,增加绿化面积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有利于良性生态环境的建设。在水体型态设计时,应尽量符合水体的自然弯曲型态,避免死角区域的存在,并随地形和功能力求做到收放有致,以符合美学原则中的和谐、自然均衡原则。


水体驳岸线可分为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三种。自然式驳岸用自然山石砌成,或平缓的草地,也有部分用条石砌成直线或折线的。自然式水体的驳岸线曲折优美、变化丰富,其水面通过堤、岛等园林要素的分割与围合形成开合、聚散大小不同的空间,使水面呈现迷离、幽深、多变的空间效果,引人无限的遐想。如苏州拙政园西部塔影亭和艺圃南斋小院一带的溪流,岸边全用自然石叠置,造成溪流湍急、冲刷河床、石骨嶙峋的景象。规则式,水体外形轮廓为几何形。主要有方形、多边行、圆形及各种几何形的组合,其驳岸多为整齐的直驳岸,用条石、块石和砖等砌筑。中国传统自然山水园中很少见,一般只见于与建筑结合的水庭中,如寺院、会馆、书院、宅邸等。为了与建筑协调,中心以规则式水体形成具有向心、内聚空间特性的庭园空间。规则式水体简洁明快,几何形状或规则图案表现了平面形体的美感,有时为了缓和规则式水池的严肃往往以植物、花坛、建筑小品等将其柔化。混合式:自然式水体和规则式水体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混合式水体,混合式水体往往分段布置,靠近建筑或广场地方的驳岸线做成规则式,以与建筑和广场形状协调,靠近山地等自然地形的地方则采用自然式驳岸线,以保证周围环境的自然特色。在基址条件复杂,园林元素多变的场地中,如果既没有明显的自然山水骨架,也没有控制全园的轴线就比较适合随形就势地采用混合式水体。


2.3水体景观布置


不同的水面形态具有不同的景观构成功能,曲折的水道与形态自由的边界给人以亲切、随意之感,大面积的水面给人以开阔、舒展之感。水景空间的布局,贵在聚分,或聚或散,或收或放,蜿蜒曲折,或以自然形态为美,或以人工造景为美。中国古典园林的水体设计称为理水,“理水”根据字面理解就是整理、梳理之意。理水艺术凝聚了历代造园艺术家和匠师的智慧和经验。园林中的江湖、溪涧、瀑布等既来自自然又高于自然,是对自然之水的提炼和概括。造园学家陈从周在《说园》中说“水曲因岸,水隔因堤",“大园宜依水,小园重贴水,而最关键者则在水位之高低”,“园林用水,以静止为主”这均是园林理水的基本原则。理水方法有分、隔、破、绕、掩、映、近、静、声、活等十种,造园必须根据主题意境,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匠心独运的巧妙设计。


对于水景的布局,首先应该了解水源的情况。“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沟通水系,引活水入园,或在池中挖井泉,使池水不断更新,这是中国园林理水的先决条件,如果最后能溢入自然水系则更为理想。例如在苏州园林中,古代造园家们采用了在池内挖井的方法,使井与园外河道相通,解决了水质问题。另外还要根据水的来龙去脉,结合地形确定水池出入口的具体位置,采用“藏”的手法在水源尽头的岸上种植灌木、矮树、藤等对源头进行遮挡。选址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周围天然水体形态的优劣,尽可能利用天然水体。


其次,要充分利用水系限定划分校园空间。用水系划分空间,可以保证视线的连续和渗透,水体的可塑性和趣味性,又给空间增加了几份自然和亲切。计成在《园冶》中提出:“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余七分之地,为累土者四”,这实际就是虚实比例关系的处理问题,否则,水面过大可能失之于空旷单调,过小则可能易使人感到拥挤闭塞?如果没有适当的空地为辅,就会造成这样的状况。例如:常熟虚廓园,池沼在园中占据了很大面积,一览无余,令人感到过于空旷,缺少曲折幽深的感觉,失之于过虚;而上海秋霞圃,池沼相对面积过小,加之四周建筑、山石密布如屏,使人感到空间狭小、封闭压抑,缺少自然清旷的感觉,失之于过实。中国建筑规划中曾有“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的说法也是基于功能上景物上的平衡而来。没有三分水供给不了二分竹(花草木林)的需要,园林中建筑密度不大于百分之十六(六分之一)也是一个很合理的密度。


最后,要“主次分明,聚散有致”,园林用水从布局上可分为集中和分散两种。水面大则分,小则聚,分则萦回,聚则浩淼,分而不乱,聚而不死,分聚结合相得益彰。可以通过水面组织观赏空间,园中的主体水景往往是全园的中心,构成较为开阔的空间,是游人集中、活动频繁的区域,而散落的溪巷泉流,曲折迂回,则成为配景。造园以水池为中心,沿水池四周环列建筑从而形成一种向心、内聚的格局,采用这种布局形式可使用有限空间具有开朗的感觉,所以它尤其适合于小型庭院。集中用水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大型的皇家苑囿,北海、颐和园以及圆明园中的福海就是大面积集中用水的典型,《园冶》所谓“纳千倾之汪洋,收四时之浪漫”的情景在这样的大园中就可领略得到。但由于水面过于辽阔,所以采用以水面包围陆地形成岛屿的形式。在岛的四周环列建筑,形成一种离心和扩散的格局。布局时常把湖中之岛偏于一侧,把水面分成大小极悬殊的两个部分。分散用水其特点是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水面分割成相互连通的若干小块,这样水因来去无源流而产生隐约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分散用水还可以随水面的变化而形成若干大大小小的中心。凡水面开阔的地方都可以借亭台楼阁或山石的配置而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环境,而水面相对狭窄的溪流则可起沟通连接的作用。为了求得水体变化可设计强烈的宽窄对比,一般忌宽求窄,忌直求曲。借窄的段落起收束视野的作用,至宽的段落便顿觉开朗,荡舟其间可产生忽开忽合,时收时放的节奏感。


2.4水生植物配置


人工景观水体的植物配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水边的植物配置,二是水生植物配置。合理选用了水边植物后,在配置上应该注意几点。一是林冠线,即植物群落配置后的立体轮廓线,要与水景的风格相协调。如“水边宜柳”是中国园林水旁植物配置的一种传统形式,但是,水边植树也不完全局限于这一形式,如曲院风荷的水池旁种植了高耸向上的水杉)、落羽松等树木,也产生了不错的艺术效果。概园水杉等树种直立向上.与水平面一蛏一横,符台了艺术构图上的对比规律。特别是水杉群植所形成的林冠线与水面对比所形成的效果还是比较协调的,如果只是将一两株水杉孤植于岸边,那肯定会觉得不协调了。这种与水面形成对比的配置形式,宜群植不宜孤植,但同时要与园林风格及周围环境相协调。有的人以为植物的多样性就是大量的栽种各种植物,实际上,盲目种植会限制植物应有的生长空间,并不能发挥植物的生态效应,在这种时候,分析林冠线与水体的视觉协稠性.有利于我们剔除一些不必要的盲目种植。二是季相色彩.景观水体的水质会因季节变化而产生变化,而植物也随四季变化,产生不同的季相色彩,一方面能丰富水景,另一方面也能对整个生态空间有所助益。春季以为粉红色花的台欢树、垂吊着满树黄花的栾树,秋季以各种色叶术如枫、鸡爪槭等槭类栽植于水边,都会大为丰富水景的季相色彩。冬季,可以种植梅花等,也可利用摆设耐寒艳丽的盆栽以弥补季相不足。


水生植物有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四类。为了达到生态处理水质的效果,我们在选择水生植物的时候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质情况以及水质的状况优先选择一些对水体修复具备良好效果的植物,植物配置时,挺水植物只能配置在深lm之内的浅水中.使植物挺出水面,如德国鸢尾、黄菖蒲、花菖蒲、千屈菜,芦苇、香蒲等;浮叶植物可延至稍深的水域种植,叶漂浮在水面上.点缀水景,如荷花、睡莲、铜钱草等:漂浮植物全植株都漂浮在水面或水中,所以配置起来比较灵活,如风眼莲、浮萍等;沉水植物种类繁多,有金茨藻、苦草、伊乐藻等,这类植物在景观效果上不会很明显,但对水体的净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应合理加以利用。


水生植物的选择设计时要根据水体环境条件和特点,因“水”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种类进行种植设计。如大面积的湖泊、池沼设计时,种植莲藕、芦苇等,较小的庭园水体,则点缀种植水生观赏花卉,如荷花、睡莲、玉莲、香蒲、水葱等。水体种植布局设计总的要求是要留出一定面积的活泼水面,并且植物布置有疏有密,有断有续,富于变化,使水面景色更为生动。水生植物选择,除考虑水体深浅外,还应考虑水面环境特点,可布置一种或多种植物。多种植物搭配时,既要满足生态要求,又要注意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形态、叶色、花色等搭配协调,取得优美的景观构图。如香蒲与睡莲搭配种植,既有高低姿态对比,又能相互映衬,协调生长。


水景植物的种植分三种方式,自然式种植,容器种植和种植床种植。水生植物种植应根据各种类的生态习性与生活方式、应用地条件、水体驳岸类型、景观要求等方面的差异来采用相应的种植形式。自然式种植即把植物直接种植在水体底泥中,此种方法灵活多变,可以充分结合驳岸与水体,营造出自然美观的水景效果,不过因为不加限制,植物容易通过自繁衍而超出设计的范围,因此要适当加以管理控制。容器种植是将水生植物种在容器中,再将容器沉入水中的种植方法。此种植方式可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整体景观要求进行布置,有利于精致小景的营造。种植床种植是用材料围合一定面积的种植床来种植水生植物,它最大特点就是可以较为有效地限定水生植物的生长范围,从而有利于保持水生植物景观的稳定性。三种方式各有其运用的方法,可以在水景的营造中合理利用。


作者:云南喷泉


Go To Top 回顶部
RELATEED CONSULTING
相关咨询
在线沟通
服务时间:9:30-18:00
X